Prüfer 序列
Note
本文翻译自 e-maxx Prüfer Code。另外解释一下,原文的结点是从
这篇文章介绍 Prüfer 序列 (Prüfer code),这是一种将带标号的树用一个唯一的整数序列表示的方法。
使用 Prüfer 序列可以证明 凯莱公式(Cayley's formula)。并且我们也会讲解如何计算在一个图中加边使图连通的方案数。
注意:我们不考虑含有
Prüfer 序列
引入
Prüfer 序列可以将一个带标号
Heinz Prüfer 于 1918 年发明这个序列来证明 凯莱公式。
对树建立 Prüfer 序列
Prüfer 是这样建立的:每次选择一个编号最小的叶结点并删掉它,然后在序列中记录下它连接到的那个结点。重复
显然使用堆可以做到
实现
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|
|
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|
|
例如,这是一棵 7 个结点的树的 Prüfer 序列构建过程:
最终的序列就是
当然,也有一个线性的构造算法。
Prüfer 序列的线性构造算法
线性构造的本质就是维护一个指针指向我们将要删除的结点。首先发现,叶结点数是非严格单调递减的,删去一个叶结点,叶结点总数要么不变要么减 1。
于是我们考虑这样一个过程:维护一个指针
- 删除
指向的结点,并检查是否产生新的叶结点。 - 如果产生新的叶结点,假设编号为
,我们比较 的大小关系。如果 ,那么不做其他操作;否则就立刻删除 ,然后检查删除 后是否产生新的叶结点,重复 步骤,直到未产生新节点或者新节点的编号 。 - 让指针
自增直到遇到一个未被删除叶结点为止;
正确性
循环上述操作
- 如果
,则反正 往后扫描都会扫到它,于是不做操作; - 如果
,因为 原本就是编号最小的,而 比 还小,所以 就是当前编号最小的叶结点,优先删除。删除 继续这样的考虑直到没有更小的叶结点。
算法复杂度分析,发现每条边最多被访问一次(在删度数的时侯),而指针最多遍历每个结点一次,因此复杂度是
实现
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|
|
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|
|
Prüfer 序列的性质
- 在构造完 Prüfer 序列后原树中会剩下两个结点,其中一个一定是编号最大的点
。 - 每个结点在序列中出现的次数是其度数减
。(没有出现的就是叶结点)
用 Prüfer 序列重建树
重建树的方法是类似的。根据 Prüfer 序列的性质,我们可以得到原树上每个点的度数。然后你也可以得到编号最小的叶结点,而这个结点一定与 Prüfer 序列的第一个数连接。然后我们同时删掉这两个结点的度数。
讲到这里也许你已经知道该怎么做了。每次我们选择一个度数为
实现
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|
|
线性时间重建树
同线性构造 Prüfer 序列的方法。在删度数的时侯会产生新的叶结点,于是判断这个叶结点与指针
实现
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|
|
通过这些过程其实可以理解,Prüfer 序列与带标号无根树建立了双射关系。
Cayley 公式 (Cayley's formula)
完全图
怎么证明?方法很多,但是用 Prüfer 序列证是很简单的。任意一个长度为
图连通方案数
Prüfer 序列可能比你想得还强大。它能创造比 凯莱公式 更通用的公式。比如以下问题:
一个
个点 条边的带标号无向图有 个连通块。我们希望添加 条边使得整个图连通。求方案数。
证明
设
对于第
现在我们要枚举
好的这是一个非常不喜闻乐见的式子。但是别慌!我们有多元二项式定理:
那么我们对原式做一下换元,设
化简得到
即
这就是答案啦
习题
- UVA #10843 - Anne's game
- Timus #1069 - Prufer Code
- Codeforces - Clues
- Topcoder - TheCitiesAndRoadsDivTwo
本页面最近更新:2023/10/4 21:50:08,更新历史
发现错误?想一起完善? 在 GitHub 上编辑此页!
本页面贡献者:aofall, CoelacanthusHex, countercurrent-time, Early0v0, Enter-tainer, iamtwz, ImpleLee, jifbt, Laksurk, Marcythm, Menci, NachtgeistW, ouuan, partychicken, Persdre, SamZhangQingChuan, Shawlleyw, shuzhouliu, sshwy, SukkaW, Tiphereth-A, zhb2000, zhuyifan314
本页面的全部内容在 CC BY-SA 4.0 和 SATA 协议之条款下提供,附加条款亦可能应用